13652566902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沙土镇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5-10-11 来源:网络
完美体育官方网址10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圣火采集仪式在广州举行。此次采集的圣火源于深海,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联合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东海实验室科研团队联合攻关,通过“引光入海,燃冰成炬”,在我国南海1500多米海底采集到了绿色“火种”。科研攻关团队集智聚力,研发出绿色“火种”采集装置——深海可燃冰保压采集及水下源火引燃装置,
此次火种采集实现了全球大型综合运动会历史上的突破,即首次利用深海遥控潜水器集成搭载“可燃冰原位采集分解及引燃装置”,在超深水海底远程精准引燃可燃冰获取“源火”,并以超高清设备记录展示采集过程。
自2024年接到全运会海底“源火”采集科研任务后,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东海实验室,成立了由海洋学院原党委书记梅德庆教授、东海实验室副主任陈家旺教授担任赛会采火执行副组长并分别担任浙江团队总指挥和组长,由4名教授、5名副教授,1名博士后、1名实验师、6位工程师组成科研攻关团队,开展了基于深海作业机器人—“海马”号ROV的集海底可燃冰气泡原位保压采集与海底引燃系统的技术原理论证和关键技术单元的研制。
“直接将可燃冰采集上来后需要一些处理才能点燃,而要在1500米的深海底环境下进行点燃,需要很多条件支撑。但燃烧三要素是我们的自信底气,一定能做成这件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深海“源火”采集装置研发组组长陈家旺教授介绍说,首先要对采集到的可燃冰进行降压分解,然后对分解气体进行净化和干燥处理,其次把船上太阳能转换成电通过光电复合缆引至到“源火”引燃舱内。“装置里的电阻丝发热发红后触发甲烷气体燃点,从而获得火种,这就是‘引光入海、燃冰成炬’。”
为此,联合攻关团队经过方案设计、样机迭代、整机优化、边测试边改进,成功开发出了包括可燃冰气泡保压采集舱、双组气体流量微调控阀组、无雾透明玻璃制燃烧舱、高灵敏甲烷气浓度检测单元、快速低功耗电阻超高温加热单元、系统控制舱组件、液压管路以及快速响应的上下位机操控等关键核心技术组件单元与软件。经过一年多的攻坚克难,历经上百次试验,终于把曾经遥不可及的梦变成现实。
在科考船甲板面,工作人员从搭载在“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上的采火装置里取火
2025年9月18日,“源火”采集团队搭乘“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到达海马冷泉区开展“源火”采集作业。“海马”号携带各种传感器、原位测量装置、摄像机、采集工具等下沉到1500多米水深海底。科研人员远程精准操控机械臂持采集舱,采集冷泉口溢出的可燃冰及伴生气。采集到足量可燃冰后,降压使其分解,产生的甲烷气体即为“源火”气源。随后,科考船甲板面的太阳能光伏装置发电并传输到海底,引燃气源获取“源火”。“可燃冰深海采集及水下引燃装置”实现可燃冰气泡的原位保压采集、分解、处理、点燃等功能,顺利完成了深海取火的目标。
此次海底圣火采集,是浙江近年来海洋科技能力提升和创新成果的一次生动展示。陈家旺表示,下一步,团队将针对海底直接利用可燃冰进行攻关,解决海底科考活动能量自给的问题。“看到火炬点燃的那一瞬间,我更觉得海洋科技大有可为。浙江是海洋大省,未来,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劲头助力我国朝着海洋强国的目标不断迈进。”
10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圣火采集仪式在广州举行。此次采集的圣火源于深海,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联合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东海实验室科研团队联合攻关,通过“引光入海,燃冰成炬”,在我国南海1500多米海底采集到了绿色“火种”。科研攻关团队集智聚力,研发出绿色“火种”采集装置——深海可燃冰保压采集及水下源火引燃装置,在超深海(水深>
1000米)环境下获取绿色“火种”。
此次火种采集实现了全球大型综合运动会历史上的突破,即首次利用深海遥控潜水器集成搭载“可燃冰原位采集分解及引燃装置”,在超深水海底远程精准引燃可燃冰获取“源火”,并以超高清设备记录展示采集过程。
自2024年接到全运会海底“源火”采集科研任务后,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东海实验室,成立了由海洋学院原党委书记梅德庆教授、东海实验室副主任陈家旺教授担任赛会采火执行副组长并分别担任浙江团队总指挥和组长,由4名教授、5名副教授,1名博士后、1名实验师、6位工程师组成科研攻关团队,开展了基于深海作业机器人—“海马”号ROV的集海底可燃冰气泡原位保压采集与海底引燃系统的技术原理论证和关键技术单元的研制。
“直接将可燃冰采集上来后需要一些处理才能点燃,而要在1500米的深海底环境下进行点燃,需要很多条件支撑。但燃烧三要素是我们的自信底气,一定能做成这件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深海“源火”采集装置研发组组长陈家旺教授介绍说,首先要对采集到的可燃冰进行降压分解,然后对分解气体进行净化和干燥处理,其次把船上太阳能转换成电通过光电复合缆引至到“源火”引燃舱内。“装置里的电阻丝发热发红后触发甲烷气体燃点,从而获得火种,这就是‘引光入海、燃冰成炬’。”
为此,联合攻关团队经过方案设计、样机迭代、整机优化、边测试边改进,成功开发出了包括可燃冰气泡保压采集舱、双组气体流量微调控阀组、无雾透明玻璃制燃烧舱、高灵敏甲烷气浓度检测单元、快速低功耗电阻超高温加热单元、系统控制舱组件、液压管路以及快速响应的上下位机操控等关键核心技术组件单元与软件。经过一年多的攻坚克难,历经上百次试验,终于把曾经遥不可及的梦变成现实。
在科考船甲板面,工作人员从搭载在“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上的采火装置里取火
2025年9月18日,“源火”采集团队搭乘“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到达海马冷泉区开展“源火”采集作业。“海马”号携带各种传感器、原位测量装置、摄像机、采集工具等下沉到1500多米水深海底。科研人员远程精准操控机械臂持采集舱,采集冷泉口溢出的可燃冰及伴生气。采集到足量可燃冰后,降压使其分解,产生的甲烷气体即为“源火”气源。随后,科考船甲板面的太阳能光伏装置发电并传输到海底,引燃气源获取“源火”。“可燃冰深海采集及水下引燃装置”实现可燃冰气泡的原位保压采集、分解、处理、点燃等功能,顺利完成了深海取火的目标。
此次海底圣火采集,是浙江近年来海洋科技能力提升和创新成果的一次生动展示。陈家旺表示,下一步,团队将针对海底直接利用可燃冰进行攻关,解决海底科考活动能量自给的问题。“看到火炬点燃的那一瞬间,我更觉得海洋科技大有可为。浙江是海洋大省,未来,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劲头助力我国朝着海洋强国的目标不断迈进。”